时间:2021-07-04 分类: w 查看: 34
拼音:wéi lóng wū
词条内容:围龙屋是客家人最典型、最成熟、最具特质的民居建筑。它承袭并发展了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其方、圆式围楼结构和堂、横屋纵横交织的综合性大型建筑形制,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及风水意识。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历史起源;围龙屋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整体布局;二堂二横一围龙屋模型围龙屋的主体是堂屋,它是二堂二横、三堂二横的扩展。它在堂屋的后面建筑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端相接,将正屋围在中间,有两堂二横一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与双围龙、六横三围龙……,有的多至五围龙。围龙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与平地之间,形成前低后高、两边低中间高的双拱曲线。屋宇层层叠叠,从屋后最高处向前看,是一片开阔的前景。从高处向下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后面是围龙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了正屋,形成一个圆形的整体。
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为龙厅,正对上堂祖龛,是存放公共物品的保管厅。在围屋与正堂之间有一块半月形空地,称“花头”,或“化胎”。“化胎”的斜面用作种植花木或用碎石、鹅卵石铺砌,而不用石块或三合土铺平,寓有龙气不会闭塞而化为胎息之意,是全屋的风水宝地。在正屋与化胎之间,开一深沟,作为围屋与正屋的分界,其主要作用在于有利排水,以免正屋潮湿。在中轴线上为上、中、下三堂,正对中轴大门。上堂主要为祭祀场所;中堂为议事、宴会场所;下堂为婚丧礼仪时乐坛和轿夫席位。上堂与中堂、中堂与下堂之间左右两厅,为南北厅。亦称“十字厅”,是公共会客厅。并排在上、中、下三堂两侧的房间为正房;中堂与下三堂两侧的房间为正房;中堂与下堂先靠横屋的正房为花厅,是本族子弟读书场所,内设小天井、假山、花圃等。围屋前面与池塘之间为晒谷场地。在池塘前进入门坪处,
建筑材料;围龙屋,主要是土木结构。其墙(包括外墙和间隔墙)以泥土夯筑为多,或用泥砖砌至顶部。历史比较久远的建筑物,其墙体多用纯土夯筑。历史越短,所掺杂的材料越多。以泥土为主,掺杂灰、沙、碎石或卵石、稻秆、竹枝,还有糯米、红糖等搅拌在一起,泥土经过搅拌,已不是纯粹的生土了。围龙屋多用这种建筑材料。建成的墙体坚固耐久。墙体的基部厚度为30-50厘米,然后逐渐减薄。其高度在正梁处5-7米。墙体干固以后,以石灰泥抹盖一层墙面。因此,墙体呈白色。
上盖是以原木为梁,木片为桷,建成两面倾斜的屋顶,以小青瓦互扣,不用瓦筒,也不用灰浆固定。压七突三的称为“三七瓦”,压六突四的称为“四六瓦”。白墙与青瓦屋顶,形成强烈对比,甚是美观。
屋内的地面,厅堂多是三合土磨光地面,房间多是泥地面。天井地面石板或鹅卵石铺砌。大门框、天井沿、走廊沿口及屋内台阶,一般用石板铺砌,房间的门框有以石板为之,也有用木镶嵌。
建筑特征
围龙屋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轴对称,主次有序;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
2、屋前必有半月形池塘,屋后必有半月形化胎,两个半圆相合,形同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式。两个半圆,围绕着方正的堂屋,寓意于“天圆地方”,将整座屋宇喻为一个小宇宙,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客家的风水地理师,往往将堂屋各围龙屋比拟人体,以人体的比例决定整座屋宇的比例及平面关系
现状
由于生活条件提高、交通和经济进步等原因,愿意居住在围龙屋的客家人已经渐渐减少,新建的房屋样式也不再是这种形式。大部分围龙屋的保存状况令人担忧。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地方政府开始重视起围龙屋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开始进行保护和维修。围龙屋作为客家的特色民居,也渐渐被开发为旅游资源,以吸引游客。
分布地区;围龙屋主要分布在粤东的梅县、兴宁、大埔、蕉岭、丰顺等地。比较集中的是梅县、隆文、南口、白宫、松口等地。还随着客家人的播迁而衍布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台湾、香港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