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效应是什么意思,维特效应的意思

维特效应是什么意思,维特效应的意思

     拼音:wéi tè xiào yīng 

    词条内容:维特效应即自杀模仿现象,是指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和传染性。尤其在一个团体中,如果成员共同存在某一种情绪(通常是负面的情绪),但缺乏应对的手段和宣泄渠道,如果有个体选择一种方式发泄,其他就会倾向于模仿。
    简介;著名漫画自杀兔子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又称为自杀模仿,定义为一个参照一个知名的自杀方式或特定人物的自杀方式所进行的自杀行为,名称来自歌德所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
    心理学家表示,自杀是一种“心理传染病”。当有一个人选择自杀时,其他有着类似境遇的人很可能效仿,心理学称之为“维特效应”。也有观点认为,“维特效应”只是导致自杀者选择自杀作为解决问题方式的原因,遇到的“问题”,才是导致自杀事件的根源。 
    有关机构研究表明,每当有一名艺人等知名人士自杀时,都会导致约600名大众产生自杀的念头,为防止这种“维特效应”(即自杀模仿现象,指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和传染性,典出自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专家建议媒体在进行关于自杀的报道时,应最大限度压缩对自杀方法及经过的报道。[1] 
    研究;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有着异常强烈的时代精神,它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时代的普遍启蒙意义。对于维特的精神和性格,读者都会产生钦慕与爱怜;对于他的命运,都不免一洒自己的同情泪。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
    菲利普斯研究兴趣之一就是追踪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代所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维特效应”。他发现对轰动性的自杀事件报道,在报道所涵盖的地区,紧接著自杀率就会有大幅度上升。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消息後,就启发了自杀念头,效仿了自杀者。这里面贯穿著一个社会认同原理,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採取了自杀的形式,他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
    菲利普斯是通过对1947年到1968年之间美国自杀事件的统计得到“维特效应”证据的。他发现每次轰动性自杀新闻报道后的两个月内,自杀的平均人数比平时多了58个。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次对自杀事件的报道,都杀死了58个本来可以继续活下去的人。菲利普斯同时发现,自杀诱发自杀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自杀事件广为宣传的地区。而且,这种宣传越是广泛,随后的自杀者就越多。 
    媒体传播影响自杀率;社会心理学家曾从媒体影响的角度研究“维特效应”这一现象。当电视台、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和自杀相关的事件后,媒体影响范围内人群的自杀率变化,尤其是报道关于名人自杀或者死亡的事件。研究发现,自杀率可能貌似提高,但若持续跟进调查,则自杀率可能回落,若加入往年的数据,自杀率也可能回落,因此媒体的负性事件报道是否会导致社会自杀率升高有待考证。虽然自杀的传染性或模仿性虽并未被严格证实,但为了防范类似行为,少数国家(土耳其、挪威、巴西)会对新闻媒体的自杀报道予以成文规范。
    媒体对自杀新闻与自杀行为的报道与自杀人数增加确实有不可回避的关联性,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维特效应”就像情绪上的“流感”。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诱导性,最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2天凌晨的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当月香港共有131起自杀身亡个案,较前月增加32%。有几名死者还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1] 
    社会分析;“维特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就像情绪上的“流感”。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诱导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杀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32%。有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在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自2000年以来,每年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可以说,如果每一起自杀都要报道的话,恐怕整张报纸都装不完。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人自杀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当然跟中国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人们承受的精神和物质压力越来越大有直接的关系,自杀行为的增加,也不能全部怪罪于媒体。但是正如笔者前面所说的,媒体的自杀新闻与自杀行为的增加确实有不可回避的关联。仅仅出于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考虑,媒体也应该主动进行反思并警醒。
    社会可以关注自杀现象,但不应炒作自杀个案,或者把自杀“娱乐化”处理,而应该在报道中采访一些专家学者等,突出心理危机干预,从而启发公众对自杀背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在韩国;韩国明星自杀的新闻,引起巨大的影响
    韩联社首尔2009年8月30日电,影视明星崔真实2008年自杀后,据悉,由此掀起了一股“维特效应”。 据统计厅30日发表的死亡原因统计结果显示,去年自杀死亡者为1.2858万人,占全部死亡人口的5.2%。自杀死亡率(每10万人口中的死亡人数)为26人,比前一年增加1.8人,比10年前的1998年(18.4人)增加了41.4%。
    据分析,2008年,效仿崔真实自杀的事例显著增加。崔真实自杀的2008年10月2日以来,自杀人数比往年大幅增加。2008年10月自杀者为1793人,比9月的1083人增加710人(65.6%)。这比2007年10月(967人)增加85.4%。此外,11月和12月自杀人数也分别达到1288人和1118人,同比分别增加了53.3%和46.7%。
    维特效应尤其在20~30岁人群中最常见。2008年,20~30岁人群在所有自杀人口中占据的比重最高的是9月,达到29.9%,但10月上升至36.4%。11月和12月也分别达到33.7%和33.3%,保持在30%以上。 
    韩国自杀预防协会对统计厅发表的自杀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2005年后韩国约有5位知名艺人先后自杀,他们自杀后的2个月内,自杀人数平均达到2613名。与之相比,各起自杀事件发生的前1年和后1年相同期间内(任意选取两个月)自杀人数仅为2025名。从各起艺人自杀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自杀人数来看,李恩珠(2005年2月去世)自杀后2个月内自杀人数为495名,U-Nee(2007年1月去世)为513名,郑多彬(2007年2月去世)为322.5名,安在焕(2008年9月去世)为694名,崔真实(2008年10月去世)为1008名。[1]
    韩国自杀预防协会会长河圭燮称,知名人士自杀后激增的自杀人数并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出现大幅减少,这说明原本已打算自杀的人群受知名人士影响可能会将自杀时间提前,但很难打消自杀想法。
    韩国每10万人中有33人自杀、连续8年居OECD成员国榜首。但是在芬兰,无论是知名度再高的人士自杀,媒体仅用“死亡”、“发现尸体”等字眼进行客观报道,韩国媒体应该引以为戒,在报道知名人士死亡时,采取慎重态度,尽量压缩对自杀细节和方式的报道。
    分析应对;职业压力职业压力还表现在:工资报酬不合理给员工造成的压力;管理模式落后、不科学造成的束缚压抑员工热情的压力;组织文化恶劣导致的与同事和上下级关系、部门关系冲突的人际关系压力;因工作过于繁忙导致无暇兼顾家庭而产生的压力;因结构和岗位调整而产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压力;因各种现场安全事故和隐患形成的安全压力等等。这些职业压力,如影随形地影响着人们在职场中的心理与行为。
    按照法国社会学“鼻祖”涂尔干在《自杀论》中的说法,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就越容易自杀。
    心理健康预警
    与国外不同,我国发生的几起连续自杀事件,全部为80后、90后的新生代打工者,其中绝大部分为生产一线的农民工。据统计,我国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中,“新生代”占到60%,大约有1亿人。 很多80后、90后农民工自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他们中许多人跟随打工的父母在城市长大,更习惯都市生活,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是单纯地追求工资收入,更愿意“落叶归根”的话,新生代农民工则更注重自身的权益和个体感受,融入城市的冲动更强,“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寻找个人发展的更好机会”。
    有社会学家认为,户籍、医疗、住房、社保的差异,使新生代农民工明白自己并不是“正宗的城市人”。虽然有梦想、很自信、更独立,且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其工作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新生代农民工经历着更加显著的城乡分裂,更大的收入不平等,以及更深刻的社会排斥。他们生活在城市社会的边缘,无法忍受的歧视与落差侵蚀着他们的心灵。
    “无人沟通、压力过大、需要伴侣、对未来恐慌。”有心理学专家分析认为,不排除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存在社会阅历浅、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等问题,更主要的是,密集型工作、劳动强度大,进一步增加了其挫折感和孤独感。同时,企业的程式化管理,缺乏人情味和心灵关怀的氛围,使这些年轻人人际交往途经匮乏,导致抑郁心理无处排解。
    预防;心理学家指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可带来愉快的情绪,可以减少孤独感、恐惧感和心理上的痛苦,并能宣泄不快情绪,从而减少心理压力。工厂封闭的环境、等级森严的管理、冷漠的人际关系,无疑都将对年轻人的自信心和人格产生巨大的冲击。
    据深圳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市外来务工群体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乐观,主要表现为焦虑感明显、容易恐惧,且身体容易疲倦精神不振等,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需求较大,却一直未得到满足。其中,41.9%的人认为自己需要心理咨询,而以前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仅有2.4%。
    有关专家表示,员工的心理问题不但是他们个人的事情,还将极大地影响企业的绩效。据英国的研究显示,每年由于压力造成的健康问题,通过直接的医疗费用和间接的工作缺勤等形式造成的损失达GDP的10%。

词语